1,怎样区分编钟和编磬的音色

编钟回声更大,是浑厚的。编磬比前者声音更短更脆,

怎样区分编钟和编磬的音色

2,曾侯乙墓中发现的编磬的造型是怎么样的

曾侯乙墓中青铜乐器还有一套编磬,通高1.09米、宽2.15米。青铜锉金磬架,由一对圆雕怪兽及其头上插附的立柱为虡,两根圆杆作为横梁,呈单面双层结构。兽顶插附的立柱从腰、顶两处与横梁榫接。横梁底等距焊铸铜环,以串钩挂磬。磬架施线条流畅的锉金云纹。32块磬系用石灰石或大理石磨成,形若倨句,大小有异,分为两层4组。一磬虡兽舌上有“曾侯乙做持用终”铭文。

曾侯乙墓中发现的编磬的造型是怎么样的

3,正确读法

你好,是你听错了。不变音正确黑本罗马字(长音不标注):Chugokujin
自然kj

正确读法

4,一个字读法纮 这个字怎么读

纮 hóng (读音“宏”)纮 hóng1、基本释义:系于颌下的帽带。编磬成组的绳子。维系。束。古通“宏”,宏大。2、详细释义:〈名〉冠冕两旁的带子,下系于颌,上结于吕纮,冠卷也。——《说文》纮,束也,凡笄贯于卷,纮属于笄。——《广雅·释诂三》管仲镂簋而朱纮。——《礼记·杂记》又如:纮綖(冠冕)编磐成组的绳子。一说系鼗的绳子鼗倚于颂磬西纮。——《仪礼·大射礼》。郑玄注:“纮,编磐绳也。”网绳 。如:纮纲(网的总称;拎提网的主绳)维系招摇乎襄羊,降集乎北纮。——《史记》。裴纮集解引 郭璞曰:“纮,维也。北方之纮曰委羽。”〈形〉形容中间宽阔[季夏之月]其器圜以闳。——《礼记》。汉· 郑玄注:“闳读如纮,纮谓中宽象土含物。”通“宏”。宏大夫天地之道,至纮以大。——《淮南子·精神》又如:纮覆(所覆盖的面积极为广大)3、组词:纮纲、恢纮、八纮、北纮、玄纮、张纮、纮覆、朱纮、九纮、帝纮、纮目、纮綖、地纮、纩纮4、英文翻译:vast; cord for hat

5,请问这里的 是怎变化来的

あがる的促音变,是あがって。动词接续て或た的时候发生的イ音变,促音变,ん音变,一定要熟悉的。
是という的变形

6,古代乐器磐的材质是怎么样的历史起源是什么

磬的历史非常悠久,出现年代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,也叫做“石”、“鸣球”等。当时的人们常常会在猎取劳动成果后,敲击石头,以其清脆悦耳的声音来烘托气氛。这就是磬最初的原型。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,长60厘米,上部有一穿孔,击之声音悦耳。经测定,此磬距今约4000年,属于夏代的遗存,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磬的实物。古代乐器磐的用途謦最早主要用在汉族的乐舞活动中,后来它和编钟一样,用于历代上层统治者配合征战和祭祀等各种活动的雅乐中。按照使用场所和演奏方式,謦可以分为特磬和编磬两种:特馨是皇帝祭祀天地和祖先时演奏的乐器;编磬是若千个磬编成一组,挂在木架上演奏,主要用于宫廷音乐。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,楚地的编謦制造工艺达到了较高水平。佛教用来使入定者出定时唤其所用的工具。在古代磐的主要材料是石料,因为在甲骨文中,磬字左半像悬石,右半像手执槌敲击之形,形象的说明了磬的来源。石磬作为当时社会中的重要的一种礼器和重器,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程度的实物见证。此后,随着石磬艺术的发展,逐渐出现了编磬。1982年,邯郸市文物考古部]在涉县城北1华里处的邯长路西侧,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大型墓葬(可能是大夫- -级的贵族墓)。经清理,工作人员在深约12米的墓室中获得了大量的随葬品,有铜鼎、豆壶、盘匝[yi]等- -批青铜器。尤其珍贵的是发现了一批重要的礼乐器,包括青铜甬钟十六件,钮钟九件,缚钟四件,石编磬十件,基本成套。其种类、铸造年代、数量、制作精美程度、个体重量,堪与湖北荆州出土的编钟相媲美。1997年,中央音乐学院来邯郸现场测音,还能非常准确地敲击出7个音节,演奏出古韵悠扬、悦耳动听的音乐

7,讲一下看不懂

好容易(总算)停止了。ようやく: 总算,好容易才,渐渐止(や)む → 拨音変化 止んだ :停止。
你好!终于停了如有疑问,请追问。

8,变音

这是《标准韩国语》第一册的课文。"?????"发音时是 "?????"这里面只有连读,没有音变,谢谢。
额.....可以适当的松紧松的时候适合吹低音紧的时候适合吹高音谢谢采纳~~

9,石磬的编磬

编磬是注重石磬这一打击乐器音高的使用意义的,在先秦时期,编磬获得空前发展。从出土实物看,在交口窑瓦村等编磬上已经形成完整清晰的五声音阶,后出现可旋宫转调的大型编磬,如曾侯乙编磬。配合音乐方面的发展,石磬上开始出现了乐律铭文。石磬上的铭文(包括乐律铭文)记录了石磬使用的具体情况,是重要的早期文献资料。有的铭文非常系统、详尽,如曾侯乙编磬,又加上同墓所出编钟的音响印证,一个有明确音列、有六种架悬法的、可任意在十二个均调中转调的先秦古乐器出现在中国音乐史中(李纯一1983:8~24)。除了音乐方面的发展外,制作时的外部装饰变得越来越考究起来,象江陵彩绘编磬,器上雕刻精美的立凤,栩栩如生,又着以彩漆,这些色彩到出土时还清晰可见,足见当时制作的华美。这种精美纹饰和铭文在清宫系列石磬上仍可发现,描金龙纹编磬以龙和云为图案,雕刻技术精湛,并着以金黄色美饰其线条,使得金龙造型精妙绝伦;石磬上还阴刻有大量的铭文,反映了当时的制作情况及随月用律的乐律铭文情况。这些铭文记载了石磬使用时的一些具体情况,算是对文献记载的具体补充,也是对探索石磬在形态方面的发展给予的实物证据。

10,4磬是如何演奏的

磬是用石头磨制的,其起源时间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。人们在磨制石具的实践中,注意到不同石块受打击时会发出不同声音,因而受到启发,开始磨石为磬。最初用普通石头磨制,后来逐渐采用某些特殊石头(或玉石)制成发各种固定单音的磬,再后来又发展成为具有几个至一系列固定音的编磬。编磬的出现朝代不晚于商。1935年在安阳侯家庄西北岗殷代大墓,曾出土过玉制编磬一组,计十三枚,就证明了这一点。 在现存的记述古人制磬技术的早期文献中,《考工记·磬氏》是最著名的一篇。该篇除规定了磬的形制以外,还专门提出了调整磬的音高的方法,即“已上则磨其旁,已下则磨其端”。这里的“上”、“下”指的是音的高低,其实质是磬发音频率的高下。按照这种办法,当感觉磬的发音过高时,就磨损磬体的两面,使其变薄,这就能将音调降低;当感觉磬发声过低时,则磨其两端,使磬体相对变厚,就能将音调升高。春秋战国时期,我国早期律学已经形成,磬作为一种乐器,其音高一定要符合律制,才能满足音乐演奏的实践需要。《考工记》的记载,就是一种通过调整磬的外形,使其发音符合律制的有效方法。 《考工记》的记载符合声学原理。我们知道,磬的发音属于板振动,而板振动的频率是正比于厚度的,由此,若磬发音“已上”,即频率过高,这表明磬体过厚,就需要“磨其旁”。“已下”,说明频率低了,需要增加相对厚度,因此要“磨其端”。唐代贾公彦在疏解《考工记》这段话时提出: “凡乐器,厚则声清,薄则声浊。” 《考工记》所说的“上”、“下”与这里所谓的“清”、“浊”,含义是相通的(后者也许还带有音色的衡量成分)。古人没有频率之类物理学概念,能够总结出“厚则声清,薄则声浊”这种规律,在古代科学范围内,已经掌握了板振动的本质特征。
编磬就是把若干只磬排成一组,每磬发出不同的音色,可以演奏旋律。 20世纪70年代以来,我国先后在湖北的江... 云磬 云磬:又称“引磬”。

文章TAG:编磬编磬  怎么  音变  
下一篇